当前位置: 首页» 乐竞lejing(中国)» 科研成果

文学院历年获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奖励

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乐竞lejing(中国)优秀成果奖(12个):黄天树(第二届三等)、敏俐(第五届三等)、夏静(第五届三等)、黄天树(第六届二等)、赵敏俐(第六届三等)、赵敏俐(第七届一等)、冯艳(第七届三等)、黄天树(第七届三等)、詹福瑞(第八届一等)、王子杨(第八届青年奖)、赵敏俐(第九届三等)、踪训国(第九届三等

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(4个):冯艳(2012)、赵敏俐(2013)、夏静(2014)、詹福瑞(2015)

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(38个):郭丽(第十七届二等奖)、训国(第十七届二等奖)、左东岭(第十六届二等奖)、吴思敬(第十五届一等奖)、黄天树(第十四届一等奖)、夏静(第十四届二等奖)、张云秋(第十四届二等奖)、赵敏俐(第十三届特等奖)、冯艳(第十三届一等奖)、黄天树(第十三届二等奖)、陶东风(第十三届二等奖)、邹华(第十三届二等奖)、红(第十二届一等奖)、洪波(第十二届二等奖)、张松建(第十二届二等奖)、陶东风(第十一届一等奖)、陈英杰(第十一届二等奖)、踪训国(第十届一等奖)、马自力(第十届二等奖)、陶东风(第十届二等奖)、黄天树(第十届二等奖)、吴相洲(第十届二等奖)、赵敏俐(第九届一等奖)、张桃洲(第九届二等奖)、刘航(第九届二等奖)、赵敏俐(第八届二等奖)、王光明(第八届二等奖)、陶礼天(第八届二等奖)、林精华(第八届二等奖)、张燕瑾(第七届一等奖)、左东岭(第七届二等奖)、周建设(第六届二等奖)、陶东风(第六届二等奖)、吴思敬(第五届一等奖)、吴相洲(第五届二等奖)、王德胜(第五届二等奖)、左东岭(第五届二等奖)、赵敏俐(第五届二等奖)

国家级教学团队(2个):文学理论教学团队(2008 负责人:陶东风)、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团队(2009 负责人:周建设)

国家级精品课程(2门):文学理论(2007 负责人:陶东风)、美学(2008 负责人:王德胜)

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(1门):美学(2012 负责人:王德胜)

国家一流本科课程(1门):美学原理(2023负责人:孙士聪)

市级精品课程(3门):文学理论(2005 负责人:陶东风)、现代汉语(2006 负责人:周建设)国古代文学(2007 负责人:赵敏俐)

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(4个):《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》(2007 姚萱 指导教师:黄天树)、《魏晋乐府诗研究》(2008 王淑梅 指导教师:吴相洲)、《相和歌辞研究》(2010 王传飞 指导教师:赵敏俐)、《晚明小品与文学思想关系研究》(2012 梁娟 指导教师:左东岭)

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(3篇):《魏晋乐府诗研究》(2008 王淑梅 指导教师:吴相洲)、《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》(2013 王子扬 指导教师:黄天树)、《甲骨文字形与音义之间复杂关系研究》(2023 武亚帅 指导教师:黄天树)

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(4本):《现代汉语教程》(周建设主编)、《汉语音韵学通论》(冯蒸主编)、《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(第二版)》(邱运华主编)、《大众文化教程》(陶东风主编)

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(1人):赵敏俐《中国名著半小时》(2002年 第四届)

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(4个):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(赵敏俐 鲁洪生 吴相洲 左东岭,2001)、古代汉语教学立体化改革(洪波等,2005)、高师院校语言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(周建设 邹立志 张云秋等,2009)、学科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文学理论精品课程建设(陶东风 王德胜 邱运华 陶礼天等,2009)

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(5个):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(赵敏俐 鲁洪生 吴相洲 左东岭,2001)、高师院校语言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(周建设 邹立志 张云秋等,2009)、学科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文学理论精品课程建设(陶东风 王德胜 邱运华 陶礼天等,2009)、高师院校语言学学术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的探索(洪波 周建设 冯蒸 黄天树等,2013)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优势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(左东岭等,2021)